时间:2024-12-22
博鱼(boyu·中国)【原标题】绿水青山颜值更高 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广西积极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有效途径 广西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促进能源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图为碧海蓝天间的防城港红沙核电站。(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提供) 线下5000人、线上超百万人,80家企业共同奔赴一场生态盛会。2024年12月13—15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等8个厅局在南宁举办“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主题活动。 这是全国首个以“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主题的展览活动,也是广西首次全方位展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践探索成果的主题展。本次活动通过直播带货、网红现场表演等形式推介展示,广大市民线上线下踊跃参与。 近年来,广西积极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有效途径,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积蓄澎湃的发展动力。 夯实绿色基底 厚植生态环境优势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不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广西坚决扛起保护好绿水青山的政治责任。2024年6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断补齐绿色发展短板,提升新污染物治理能力,让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今年1—11月,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5%,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2.9微克/立方米。全区112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2%以上,在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中,广西有5个市进入全国前十,其中柳州市排名第一。近岸海域水质优良。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目前全区累计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2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6个);持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连续成功举办13届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凝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共识;积极参加国际性环境会议及交流活动,在国际舞台讲述美丽广西故事,不断扩大环保“朋友圈”。 连续16年年均植树造林3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三。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格局,截至2024年10月底,已完成投资37.79亿元,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8.56万公顷。 目前,广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第三,223处自然保护地有效保护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野生高等植物种数突破万种。布氏鲸、中华白海豚、东黑冠长臂猿等珍稀动物频现。白头叶猴保护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桂林市入选“自然城市”平台。 一系列政策和举措的落地实施,不断厚植广西生态环境优势,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积蓄澎湃的“绿色动力”。 坚持“两山”理念 发展壮大特色生态经济 坚持“两山”理念,认真念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八字真经,积极拓宽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服务壮大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农业大省(区),广西将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农业绿色品牌,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成功升级打造了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等多个千亿元产业。2024年前三季度,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增速排全国第10位。 来宾市紧紧围绕“一根甘蔗”建链延链强链补链,聚力打造甘蔗全产业链,成为利用蔗渣生产环保餐具最大基地、全国最大冰糖生产基地。目前,来宾糖产业已发展形成食糖、造纸、可降解餐具、酵母及其抽提物等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制糖绿色循环综合利用产业链。 梧州市聚力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形成茶兴农、茶兴市、茶绿山的绿色发展新路子,茶产业带动当地31万村民增收致富。 横州市茉莉花等12个品牌入选2024年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入选品牌数量全国排名第二,品牌总价值达906.8亿元。 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林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特色优势明显。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重点集体林区,广西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工林、最多的国家储备林,林草产业总产值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2024年有望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元规模。 有“中国南方板材之都”美誉的贵港市,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木材加工产业产值持续多年稳居广西首位。近期,贵港市港南区人造板材重点行业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通过国家级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为全国人造板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管理规范。 玉林市被誉为“中国南方药都”“南国香都”,目前正在积极打造世界香料之都、全国中药材中心。该市拥有全国最大、品类最全的香料市场,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460万亩、香料种植面积350万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27个,国内80%、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香料在此集散。 海洋是资源富集的“聚宝盆”。广西拥有大陆海岸线约1600公里,渔业、旅游、油气、矿产、海洋能等资源十分丰富。 钦州大蚝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绿色健康,素有“海底牛奶”之称,是钦州四大名优海产品之一;北海生蚝、合浦南珠等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防城港海藻原浆等地方特色产品远销区内外……近年来,广西坚持向海经济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差异化发展方向,产业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层次不断提高。2023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2568.4亿元,同比增长9.3%,海洋经济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24.2%,成为拉动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蓝色引擎。 此外,在生态工业方面,广西深入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大力推进工业振兴,做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四篇强产业文章,推进亿元以上补链强链延链项目超3700项,新增钢铁、有色金属、食品加工等3个3000亿级产业,石化化工、电力、造纸与木材加工等3个2000亿元级产业,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等1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十。 在南宁,比亚迪、多氟多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南宁市已成为全国新能源电池重要的生产基地,首次入围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50强。 在柳州,一碗螺蛳粉“嗦”出大产业,“柳州螺蛳粉”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热销28个国家和地区;五菱星光荣获中国首张道路车辆产品碳足迹等级标识证书,“五菱”“柳工”入选2024年度《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研究报告榜单,品牌价值分别为396.28亿元、153.74亿元。 在百色,已探明铝土矿储量达7.34亿吨,远景储量10亿吨以上,占全国储量的四分之一。目前,该市新型生态铝产业产值已突破千亿元,产值占广西铝产业80%以上,获评2024年度广西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河池,好山好水为当地打造名优白酒、优质饮用水品牌奠定基础,丹泉酒、九千万矿泉水、巴马丽琅矿泉水等深受市场青睐。 在贺州,从石材开采到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碳酸钙绿色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得到业界公认,成为全国知名的“重钙之都”“岗石之都”。 推进生态产业化 文旅新业态蓬勃发展 山清水秀,气候宜人,长寿资源丰富,拥有淳朴、开放、包容的人文旅居环境,发展旅居养老产业大有可为。 近年来,广西积极整合生态优势、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长寿文化、边关风情等特色资源,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发展良好,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随着长寿养生旅游目的地建设稳步推进,“壮美广西·长寿福地”品牌不断打响,广西已成为全国最具吸引力的康养旅游目的地之一。 目前,广西有“世界长寿之乡”4个(巴马、乐业、浦北、上林)、获“中国长寿之乡”命名的县(市、区)37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个(阳朔遇龙河、大新明仕、北海银滩、桂林雁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柳州市大龙潭风景区、贺州姑婆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崇左大新大德天景区),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21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40家、森林康养基地42个、温泉康养基地28个、职工疗休养基地98个。桂林山水养生、巴马长寿养生、北部湾滨海度假养生、西江壮瑶医保健养生等康养旅游线路亦成为网红打卡地。 2024年前三季度,全区累计接待游客7.69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7.7%,实现旅游收入8058.75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7%。 绿水青山,不仅成为八方宾客的诗和远方,也滋养了一批作家、艺术家。他们厚植绿水青山情怀,在生态文学、美术绘画等领域喜结硕果。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东西先生被生态环境部聘为2024年度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以其影响力号召更多人关注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漓江画派的广大师生用丹青墨笔描绘八桂大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绿色底蕴,生动再现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梁玉桥 施万锋)